形态描述
形态贝壳长卵圆形。壳薄、质轻、脆。壳顶位于贝壳中部稍靠前方,由壳顶往前方先弯曲、后平直,往后方斜、平。贝壳前端圆、往上翘、往下急骤下行,腹缘略平直,后端圆。壳面肉棕色,幼小个体壳面布满明显的波纹或锯齿状的棕色花纹,大个体这些花纹较浅。在壳后区可见到几条放射状、不连续的色带。壳面同心生长纹呈肋状,竖起程度低,排列十分紧密,并可见到由于年生长期引起的生长肋重叠现象,因而壳面显出不平整。小月面长,界线清楚,比周围颜色深,上面有花纹;楣面界线不清楚,面上亦可见到色条纹,韧带黄棕色、长。
壳内面白色,有的个体有紫斑。铰合板窄、小,齿式简单。左壳前主齿大,高而尖,中央主齿和后主齿分散排列;右壳三枚主齿竖起,彼此距离近。前、后闭壳肌痕和外套痕均不清楚,外套窦弯人深,斜伸向贝壳近中部,先端钝圆。
测量(mm)
壳长 壳高 壳宽
62 36 23.5 (黄海中部以南)
48 28 16 (江苏连云港)
23.5 14 8 (黄海中部以南)
壳内面白色,有的个体有紫斑。铰合板窄、小,齿式简单。左壳前主齿大,高而尖,中央主齿和后主齿分散排列;右壳三枚主齿竖起,彼此距离近。前、后闭壳肌痕和外套痕均不清楚,外套窦弯人深,斜伸向贝壳近中部,先端钝圆。
测量(mm)
壳长 壳高 壳宽
62 36 23.5 (黄海中部以南)
48 28 16 (江苏连云港)
23.5 14 8 (黄海中部以南)
生物学
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 生活在10—72m水深、泥沙底质或褐色软泥底质的浅海,潮间带没有采到。全国海洋调查在黄海南部的7个取样站采到许多标本。
国外分布
日本也未见有记录。本种还分布在毛里求斯,马达加斯加,印度(马纳尔湾),斯里兰卡,柬埔寨,小巽他群岛爪哇东南的皮马湾,澳大利亚西面和南面的新威尔士等地。
国内分布
这一种在我国其他海区,特别是在南海都没有发现过,估计是随黑潮暖流北上,处在对马暖流的西分支水系中,是这一属暖水种中分布最北者。
分类讨论
讨论 1964年,作者根据Siboga的调查报告,把本种订名为ala papilionis。1971年,Fischer—Piette等认为:“关于这一种的学名,除了早期的学者如Tomlin(1923)用coelata外,Prashad(1932)和Gravely(1941)用ala papolionis,其它学者多用papil—ionacea。因为Chemnitz 1784年发表的是非双名法,而且ala papilionis也是个组合词,使用起来不方便,他们认为用papilionacea这一名称更为可取”。